当前位置: > 美体塑身 > 女性保健 >

阴阳失调 女性比男性更易得病

发布: 2015-11-25 00:03:10  | 来源:www.xdjk.net  |编辑:现代健康网  |查看:
本文相关:阴阳失调
收藏
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运动与平衡。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动,阴主静;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它们之间是消长转化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并须根据相互比较的条件来确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是阳,肝肾在下为阴。由此可见,所谓阴阳都是相对的。
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强调阴阳要平衡,心、肝、脾、肺、肾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平衡,生命的阴阳平衡,讲究的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就要求阴阳必须保持协调,不可过分也不能偏衰。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体若阴阳失衡,生命活力就会下降,人的应激力、抵抗力、适应力也都会随之变得不堪一击,这时对疾病、感染、寒冷、饥饿的应变能力会下降,人就非常容易受到病痛的侵害,患上各类疾病。《黄帝内经“素问》:“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证。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彼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
中医治病的理论就是通过辩证搞清楚到底是哪一个脏器或哪一个部分出现了阴阳失衡,然后根据个人体质以及病灶特点来予于纠正,当人体重新恢复平衡,病自然就会好了。正常的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注会自己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直接导致的就是女性的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危险的征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